在丹麦北部城市奥尔堡,MyDefence公司生产干扰和驱离无人机的设备。”市场兴趣急剧飙升,”首席执行官丹·赫尔曼森表示。他透露,截至十月初,公司客户主要为防务企业,但如今业务已”彻底转向”。这款由MyDefence制造的盒状小型设备主要被北约国家及乌克兰军方使用,但近期民用客户需求显著增长。
“关键基础设施领域需求涌现,”他补充道,”大型企业正寻求保护自身资产。”赫尔曼森解释称,该设备通过侦测无人机与操作员之间的通信信号,随后发射同频强无线电波切断连接。无人机不会直接坠毁,而是被推离原定区域并实现受控降落。他进一步说明,若无人机尝试重新连接GPS信号,该系统同样可实施阻断。据其估算,无线电频率干扰技术对80%至90%的无人机均有效。
尽管迫使恶意无人机迫降是理想结果,但首要任务在于实现精准识别。”第一阶段核心在于识别,第二阶段才是拦截系统,”南丹麦大学马士基麦金尼莫勒学院主任卡斯珀·哈伦博格强调。丹麦国防学院军事技术研究所研究负责人安德烈亚斯·格拉指出识别难点:”无人机尺寸差异巨大,且多采用塑料或织物等传统雷达难以探测的材料。”
为提升探测能力,多项技术持续演进:声学传感器可捕捉无人机嗡鸣;超高分辨率光学相机精准捕捉影像;日益精密的战术雷达不仅探测距离延伸,甚至能区分无人机与鸟类。
目标锁定后,需使无人机失效。电子干扰技术因乌克兰战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前线区域已完全被电子信号覆盖,”格拉先生表示,这导致无人机操控员频繁失联。为此,俄乌双方转而采用光纤操控无人机、自主导航无人机或预设航线机型。此类无人机需通过拦截或击落方式应对,多家企业正研发创新解决方案。
瑞典初创企业北欧防空公司正在开发低成本拦截器,通过直接撞击目标无人机实现迫降。”采用导弹构型确保极速飞行,”公司业务总监延斯·霍尔扎普费尔透露,”生产工艺极度简化,基本实现3D打印制造。”
成本是反制无人机的关键因素。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上月表示:”使用造价可能高达50万甚至100万美元的导弹,来击落仅需一两千美元的无人机,这是不可接受的。”格拉埃先生指出,这已成为乌克兰战场的重要教训:”这已演变成一场关于‘无人机进攻成本能压到多低’与‘防御代价有多高昂’的竞赛。”霍尔扎费尔先生对此表示认同:”随着敌对无人机日益廉价,防御方也面临研发低成本产品的压力。”
低成本无人机正逐渐在乌克兰前线以外地区构成安全威胁。波兰与罗马尼亚领空曾遭俄罗斯无人机侵入;挪威、瑞典、立陶宛、罗马尼亚乃至近日德国慕尼黑机场均报告过独立无人机事件。丹麦多座机场及军事设施周边接连出现不明目击事件后,局势持续紧张。这促使国防部部署具备探测、追踪及干扰功能的”多种应对手段”;瑞典上周宣布将投资逾3.65亿美元(2.75亿英镑)建设反无人机系统,包括干扰击落措施及猎杀无人机的部署。北欧防空公司的霍尔扎费尔先生正与瑞典及其欧洲盟友合作,客户除军方外还包括执法机构与安保公司。但他同时将航运、石油及海上工业等民用领域视为潜在市场。
在民用环境中,直接击落无人机风险过高。”这可能相当危险,”卡斯珀·哈伦博格指出坠落部件及潜在易燃燃料的风险,”我们在波兰目睹了撞击后果——仅是无人机碎片就几乎掀翻了整座房屋屋顶。”哈伦博格认为早期侦测至关重要:”这样就能在更安全的区域实施拦截。”近距离范围内,发射缠网捕获无人机是另一种手段,廉价激光武器也在研发中。此外还存在更安全的”软杀伤”方案,包括黑客技术。”这是更可靠的中和方式,能实际控制降落过程,”格拉埃表示。
哈伦博格强调,当务之急是建立空中交通管理体系,要求每架无人机配备电子牌照并预先登记飞行计划。”这样我们能迅速识别合法与非法无人机,”他解释道,”(丹麦)警方接获大量空中目击报告不堪重负,其实多数无人机本属合法飞行。”
【本文精选自BBC,原文链接: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y40yjz10y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