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闪耀着金色光泽的画布上,细腻的纹理与朦胧的形态交织出动与静的平衡。这幅由印度现代艺术家瓦斯德欧·S·盖顿德于1971年创作的无题作品,近日在新德里藏红花拍卖行以4020万美元(合2990万英镑)的成交额创下南亚艺术拍卖总价新高。盖顿德此作单独成交价达757万美元,近乎预估价的三倍,成为印度拍卖史上第二高价画作。
此次竞拍为本就火热的印度艺术拍卖季再添动能。数日后,苏富比拍卖行以略低于盖顿德作品的落槌价,成交了艺术家F·N·苏扎的风景画《汉普斯特德的屋舍》,使其位列印度画作拍卖第三高位。今年早些时候,M·F·胡赛因的《无题(乡村之旅)》以1380万美元惊人价格刷新了印度最贵画作纪录。
拍卖行专家与策展人指出,随着艺术博览会、画廊及展览空间在印度城镇的蓬勃涌现,当地艺术市场正经历空前繁荣。业内数据显示,当前市场规模已激增至3.38亿美元(本世纪初仅为200万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扩张至11亿美元。
萨弗隆艺术拍卖行联合创始人迪内什·瓦齐拉尼认为,当前正处于”重大转折点”。在成立25周年之际,该拍卖行近期举办的拍卖会现场座无虚席,竞拍气氛热烈,更实现了罕见的”白手套”佳绩——据与会者透露,所有拍品悉数成交,甚至出现多位藏家为艺术品”争执不休”的场面。
“2000年初创时,人们都说我们疯了。谁会在线购买艺术品?”瓦齐拉尼表示,”如今看到艺术市场如此强劲,几乎印证了我们当年看似莽撞的创业之举已发展成高度成熟的产业。”
在全球艺术市场萎缩的背景下,占据南亚市场主导地位的印度艺术却逆势崛起。2024年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联合报告显示,全球艺术品销售额下降12%,连续第二年出现下滑。
瓦齐拉尼预测,受印度本土及海外侨民财富增长推动,拍卖市场规模有望较去年翻番。印度百万富翁家庭数量四年内近乎倍增,随着富豪将资金注入奢侈生活方式,艺术品既成为身份象征,也被视作投资标的。
“这个群体深知艺术品不宜短线交易,”瓦齐拉尼分析道,”但若长期持有,资产增值将极为可观。”近期印度将艺术品商品服务税从12%降至5%的减税政策,也为市场注入新动力。
苏富比印度与南亚艺术部联合主管曼贾里·西哈尔-苏廷指出,虽然国际买家占主导,但海外需求多来自追寻”文化根源”的侨民收藏家。该部门近期拍卖中,索萨画作成交带动整场实现”白手套”战绩,总成交额达2550万美元,创部门三十年来最高纪录。
“艺术已成为本土藏家与海外侨民重新连接文化血脉的重要纽带,”西哈尔-苏廷强调道。
这些趋势吸引了新买家:苏富比上月竞标者中有三分之一是首次参与的新客户,而Saffronart报告称其25%至30%买家为近期新客。尽管顶级拍卖仍以侯赛因、苏扎、盖顿德、拉扎等知名现代主义艺术家为主,但拍卖行指出,头部作品价格的攀升同时带动了曾被忽视艺术家的市场需求与价值。
与2008年崩盘的二十世纪初短暂投机热潮不同,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印度艺术市场的繁荣更具可持续性,且已超越画廊与拍卖行范畴。策展人伊娜·普里指出,随着印度艺术家认可度的提升及公共艺术空间投资的增加,印度艺术生态正在复兴。”我认为印度艺术已强势回归,”普里女士表示,”全国各地涌现出展示艺术的新机构、博物馆和空间。”
政府艺术资金长期滞后于其他优先事项,使得私营部门主导发展。典型代表是定于2026年开放的新德里基兰·纳达尔艺术博物馆新馆,其占地10万平方米,将同时展示视觉与表演艺术。其他案例包括:卡纳塔克邦的汉皮艺术实验室提供展览与艺术家驻留项目;11月举办的第三届孟买艺术博览会预计吸引4万访客;雷诺集团规划的钦奈设计中心将融合科技与艺术创作。
这些新生力量与德里印度艺术博览会、喀拉拉邦科钦-穆吉里斯双年展等成熟活动共同发展,后者每年均创下参观人数纪录。普里女士指出,画廊正日益聚焦本土与边缘艺术,但学生和新兴艺术家仍需更多支持。
1997年成立于德里的非营利组织Khoj试图通过项目与驻留计划填补这一空白。总监普贾·苏德注意到艺术界常忽视的小城镇参与者正持续增加。”他们正在构建自己的体系,”她表示,”这非常了不起。”
南亚艺术热度上升推动生态发展,但顶尖艺术家的破纪录成交并未直接惠及新人——基层支持仍至关重要。苏德女士强调,Khoj独立于商业艺术体系之外,为青年和中期艺术家提供探索、实验”甚至必要失败”的空间。”我认为最疯狂、最大胆的实验性艺术往往诞生于微小角落,而这正是我们持续构建的土壤。”
【本文精选自BBC,原文链接: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z69550vgq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