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贸易政策:短期胜利与长期不确定性
今年四月,唐纳德·特朗普宣布全面征收新进口关税的决定震惊全球——随后却因引发的国际金融恐慌而暂缓大部分措施。四个月后,这位美国总统正吹嘘他所宣称的一系列胜利:与部分贸易伙伴达成少量协议,同时对其他国家单方面加征关税,且均未重蹈春季政策引发金融市场剧烈震荡的覆辙——至少目前如此。
在重新定位美国全球经济地位后,特朗普承诺美国将获得新税收收益、重振本土制造业,并吸引数千亿美元外资与采购订单。但这些承诺能否兑现,以及这些举措会否产生负面后果,仍存在巨大疑问。
不过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早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前就已(缓慢)转向的自由贸易潮流,如今已演变为席卷全球的巨浪。虽然这股浪潮正在重塑经济格局,但尚未造成某些人预测的破坏性后果——尽管全面影响往往存在滞后效应。
更重要的是,对许多国家而言,这记警钟敲醒了构建新型联盟的必要性。因此,尽管短期结果可能如特朗普所言是场胜利,但对其战略目标的实质影响远未明朗。长期影响同样充满变数——无论对特朗普本人,还是对他本届任期结束后的美国,最终结果都可能大相径庭。
最后通牒下的现实落差
8月1日这个被国际政策制定者用红笔圈注的日子,背后缘由却充满荒诞。他们此前收到警告:必须在此期限前与美国达成新贸易条款,否则将面临毁灭性关税。
尽管白宫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预言”90天达成90项协议”,特朗普也对达成协议表示乐观,但这个期限始终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事实正是如此:截至七月底,特朗普仅宣布了约十二项贸易协议——部分协议仅一两页篇幅,完全缺乏传统谈判中应有的详细条款。
英国率先达成协议 全球贸易格局重塑
英国或许是第一个突破贸易战僵局的国家,这并不令人意外。毕竟特朗普最耿耿于怀的是美国的贸易逆差,而美英贸易基本保持平衡。虽然最初对大部分英国商品加征10%关税的方案令人侧目,但这暗示了后续发展——相比对欧盟和日本等贸易逆差更大的伙伴(去年分别达到2400亿和700亿美元)征收15%关税,这个结果反而让英国松了口气。
即便是这些协议也附带条件。那些无法承诺购买更多美国商品的国家,往往面临更高关税。随着韩国、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国陆续上榜,关税大棒四处挥舞,如今大部分美国进口商品要么受协议约束,要么受总统行政令管制——这些文件通常以”感谢关注此事”的简短措辞作结。
贸易战带来的启示
首先是好消息:过去数月的博弈意味着最痛苦的关税措施和经济衰退警告得以避免。无论是关税水平还是对美及其他国家经济可能造成的连锁反应,最悲观的预测都未成为现实。
其次,尽管关税条款的协议令人不快,但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不确定性(特朗普曾将不确定性作为强有力的经济武器)——这种影响好坏参半。
积极方面在于:企业得以重启因观望而暂停的投资计划和招聘决策。多数出口商现在清楚其商品面临的关税幅度,并能相应调整策略,选择消化成本或转嫁给消费者。这种逐渐增强的确定性支撑了金融市场的乐观情绪,美国股市表现尤为亮眼。
但消极影响同样明显:当前进入美国市场的典型关税水平不仅高于以往,更远超分析师半年前的预测。虽然特朗普盛赞美欧协议规模可观,但这些协议与我们过去几十年打破贸易壁垒的期待相去甚远。
潜在风险犹存
最令人忧心的灾难性警告虽已消退,但牛津经济研究院全球宏观经济预测主管本·梅指出,美国关税仍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损害”全球经济。”这些关税明显推高了美国国内物价,挤压家庭收入,”他补充道,如果这个全球最大经济体最终减少进口,还将抑制全球范围内的需求。
关税影响与全球贸易格局变化
这不仅关乎关税规模,更涉及与美国的贸易关系体量。尽管印度对美出口商品可能面临超过25%的关税,但凯投宏观经济学家认为,由于美国需求仅占该国GDP的2%,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可能有限。
德国的情况则不容乐观。15%的关税可能导致其今年经济增长率较年初预期下降逾0.5个百分点。这主要源于其庞大的汽车产业规模——对于徘徊在衰退边缘的经济体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担忧中国可能面临的贸易限制,苹果公司转移生产线使得印度在过去几个月成为美国市场智能手机的最大供应国。但印度也意识到,越南、菲律宾等对美出口关税更低的国家,可能在其他产业领域成为更具吸引力的供应商。
总体而言,各国稍感宽慰的是实际冲击可能小于预期。但现有决定已预示着全球贸易格局和联盟关系将面临长期重构。英美传统贸易关系的不确定性,正推动英国加速推进与欧盟的紧密合作,并力求与印度达成贸易协定。对多国而言,这记警钟敲响了构建新型联盟关系的迫切性。
美国经济影响显现
随着细节落地,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也逐渐清晰。春末的经济增长实际上受益于企业抢在加税前突击出口带来的销售激增。经济学家预计这种增长势头将在下半年减弱。
关税从年初平均2%升至目前约17%,已对美国政府收入产生显著影响——这正是特朗普贸易政策的既定目标之一。今年迄今进口关税收入超1000亿美元,约占联邦收入的5%,而往年仅为2%左右。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预计今年关税总收入将达3000亿美元,相较之下联邦年所得税收入约为2.5万亿美元。
美国消费者仍处前沿阵地,尚未完全承受转嫁的成本压力。但随着联合利华、阿迪达斯等消费品巨头开始量化成本增幅,价格飙升带来的”标价冲击”即将显现——这可能推迟特朗普期望的降息计划,并对消费者支出造成抑制。
预测总存在不确定性,但对于曾承诺降低消费价格而非推高物价的总统而言,这构成了切实的政治威胁。特朗普政府正考虑向低收入美国民众——正是这些助推总统政治成功的蓝领选民——发放退税支票,以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但此类措施实施难度大,且需国会批准。这也隐晦地承认:对于需要在明年中期选举中面对选民的共和党而言,仅靠吹嘘新增联邦收入来抵消当前支出和减税,并空谈未来国内就业与财富创造的前景,在政治上是危险的。
局势的复杂性在于,美国与加拿大、台湾等众多经济体尚未达成协议。政府在制药和钢铁行业的决策仍悬而未决,而涉及中国的重大议题因适用不同时间表也尚未解决。周四上午,特朗普同意与另一大贸易伙伴墨西哥延长谈判期限。目前多数已达成的协议仍停留在口头阶段,且附加条款(如要求增加采购美国能源或对美投资)能否落实尚存疑问,部分外国领导人甚至否认总统宣称的条款存在。
梅先生指出,评估白宫与各国关税协议时”细节决定成败”,但目前公开细节寥寥。不过全球确实已从毁灭性贸易战边缘后撤。当各国应对新贸易壁垒时,特朗普试图掌握主导权。但历史经验表明,其”让制造业和就业回流美国”的核心目标可能收效甚微。加拿大、欧盟等长期贸易伙伴或开始构建绕开美国的经济政治联盟——他们不再视这个传统盟友为可靠的经济伙伴。
特朗普当前的优势源于美国在全球贸易秩序中的核心地位,这是用半个多世纪建立的。但若现行关税引发体系重构,最终结果未必对美国有利。这些问题的答案将以年为单位显现。在此期间,特朗普的选民可能仍需付出代价——承受物价上涨、选择减少和增长放缓的后果。
【本文精选自BBC,原文链接: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0l6g13rlw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