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建筑工人勇救陷坑女司机 再引外劳权益讨论

新加坡建筑工人勇救陷坑女司机 再引外劳权益讨论

上周六,新加坡一条繁忙道路上突然出现深达3米(10英尺)的陷坑,一辆黑色马自达轿车被吞没。附近建筑工地的一群工人立即展开救援行动。

工人们从工地取来绳索,将其抛给已从车内脱困的女司机。不到五分钟内,他们成功将受困者拉至安全区域。”我当时很害怕,但唯一的念头就是必须优先救出这位女士,”工地领班Suppiah Pitchai Udaiyappan事后向记者表示。

事件视频在社交媒体迅速传播,众多网友称赞这些工人是英雄。Udaiyappan先生是一名”客工”——新加坡用这个术语指代来自孟加拉国、印度和缅甸等低收入国家的117万外籍劳工。

他们绝大多数从事新加坡本地人不愿做的低收入、高强度体力工作。这并非客工首次在新加坡充当生命救援者。今年四月,四名客工曾协助解救火灾后被困店屋的儿童。

最近的救援行动再次引发关于新加坡低收入劳工权益缺失的讨论。





新加坡外籍劳工现状报道

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背后的外籍劳工困境

新加坡快速发展的经济建立在占外籍劳动力近四分之三的底层劳工肩上。这些劳工大多从事建筑、船舶修造和制造业。尽管新加坡没有最低工资标准,但据维权组织数据,他们月薪最低仅300新元(约233美元),居住在远离居民区的拥挤宿舍中。

这些劳工长期遭受中介机构和雇主的剥削,包括超时工作、拖欠工资和恶劣居住条件。尽管问题早有记录,但活动人士指出多年来情况未见改善。”今天你们歌颂他们,明天又会把他们笼统地称作骗子、说谎者和肮脏鬼,”社会工作者Suraendher Kumarr在Instagram上就塌陷事故评论道。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当劳工宿舍成为病毒温床(每日数百人确诊)时,他们的生存状况彻底暴露。这引发了公众对劳工处境的讨论——维权人士数十年来持续警告的问题——当局随后采取了改善宿舍标准的措施。

塌陷事故再次凸显的另一个长期问题,是使用平板卡车运送劳工的行为。”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可能被卡车运载的移民劳工,却主动救助了一名新加坡驾车者,”权益组织”Workers Make Possible”成员Kumarr先生指出。

新加坡法律禁止人员乘坐货运卡车——医疗紧急情况除外。但若受雇于车主则属合法。有时多达12名工人被塞进没有安全带的卡车后厢,这对许多同时用卡车运货的雇主来说是经济之选。

这种做法已导致多起事故,部分造成死亡:2021年4月,2名外劳因所乘卡车撞击静止平板车而丧生,十余人受伤;截至2024年,类似事故已造成至少4人死亡、400余人受伤。





新加坡外劳权益争议:货车载客禁令再引热议

新加坡外劳权益争议:货车载客禁令再引热议

活动人士长期游说要求禁止这种运输方式——该议题也屡次在国会引发辩论——但现状始终未变。新加坡政府多次表示,尽管鼓励企业用巴士运送工人,但对小型企业而言全面禁止货车载客并不可行。

一位高级国务部长今年二月在国会指出:”许多企业可能被迫停业,导致本地和外籍工人失业,还将延误组屋、学校、医院和地铁线等关键项目,最终推高新加披人的生活成本。”

维权人士批评当局将工人权益简化为经济考量,指出包括阿联酋和巴林在内依赖外劳的国家早已立法禁止货车载客。库马尔先生建议,对外劳征收的税费可用于补贴其他交通方式,无需转嫁成本给企业和消费者。

“政府的说辞维持了现状,将不成比例的权力交予雇主,掌控着外劳的生活与生计,”移民经济人道组织高级研究员贾亚·阿尼尔·库马尔表示。该组织同样致力于维护移民权益。

禁止货车载客只是改革倡议清单中的一项,其他诉求包括落实基本生活工资、加强举报人保护以及医疗补贴。尽管为新加坡奉献数十年青春,这些工人却因所持工作准证类型(区别于外籍专业人士)无法获得永久居留权。例如上周指挥地陷救援的乌代亚潘先生,已在此工作22年。

工作准证持有者与新加坡公民结婚还需政府批准——这是活动人士多年来重点关注的另一议题。”立法改革进展缓慢,因为缺乏推动实质性变革的政治意愿,”阿尼尔·库马尔女士指出。





新加坡外籍劳工救援事迹引发社会反思

新加坡外籍劳工救援事迹引发社会反思

本周早些时候,当局向参与地陷救援的七名外籍工人颁发了纪念币,一位国务部长称他们的行为是”外籍劳工如何帮助社会的典范”。但许多人批评这一举动只是象征性姿态。

库马尔先生表示:”任何对他们英雄主义的’感谢’,都不应成为剥削性经济模式的借口,这种模式每天都在压迫他们以维持我们在新加坡的生活。”社交媒体上许多人表达了类似观点,认为这些工人应得到更多认可。部分民众呼吁给予他们金钱奖励甚至永久居留权。

新加坡人力部在给BBC的声明中表示”鼓励收到呼吁更多形式感谢的反馈”,但未回应具体建议。该部发言人在回应质询时称:”他们日常的关怀和勇敢行为应当被认可,作为我们社区特质的一部分来庆祝。”

外籍劳工权益组织”Its Raining Raincoats”已通过募捐筹集72,000新元(约合55,840美元),将平均分配给七名工人。

在新加坡市中心运营孟加拉劳工活动中心的AKM Mohsin指出:”我们多次看到这些外籍工人在危险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包括儿童在内的市民。他们的事迹成为人道主义工作的典范,但他们在工作场所、交通方式和居住条件中的人性和人权却持续受到侵犯。”

不过近年来,社会对外籍劳工问题的关注度有所提升。倡导团体和政府组织了促进工人与社区融合的活动。例如Mohsin先生运营的空间让外籍工人可以写作、跳舞和演奏音乐——新加坡民众帮助翻译出版他们的作品,并经常为演出提供观众。

但部分活动人士指出,该国多数人仍将外籍劳工视为与本地社区隔离的低等阶层。许多工人生活在远离城市住宅区的工业区。2008年,中上阶层社区Serangoon Gardens约1,400名居民联名反对在其住所附近建造外籍劳工宿舍。为平息反对,当局缩小了宿舍规模并修建了专用通道。

倡导组织”客工亦重”副主席区伟鹏表示:”我们本质上将他们视为不同阶层。期望被他们服务,并认为这就是他们存在的原因。仆人理应随时准备援助主人。”


【本文精选自BBC,原文链接: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0l6w3n50k0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