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奢侈品牌文化挪用争议:普拉达印度传统凉鞋事件引发行业反思
意大利奢侈品牌普拉达近期陷入的争议事件,将全球时尚巨头如何对待印度这个艺术传统丰富却难以实现商业价值转化国家的议题推至风口浪尖。
事件的起因是普拉达六月米兰时装周上,模特们展示了一款与印度手工皮凉鞋”Kolhapuri chappal”极为相似的趾编凉鞋。这款以马哈拉施特拉邦科拉普尔市命名、拥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鞋履,在普拉达的新品系列中却未获任何标注,随即引发舆论反弹。
随着争议发酵,普拉达发表声明承认凉鞋的印度渊源,并表示愿意”与印度当地工匠展开实质性对话”。过去几天,普拉达团队已前往科拉普尔会见制作和销售这种凉鞋的工匠与店主,深入了解制作工艺。
普拉达向BBC证实,其与马哈拉施特拉工商农业协会(该邦重要行业组织)举行了”成功会谈”。声明暗示未来可能与科拉普尔鞋履制造商展开合作。尽管具体合作形式尚不明确,但国际奢侈品牌承认未标注工艺来源并寻求补救的案例实属罕见。
在创新求变过程中,诸多国际大牌常被指控从印度乃至整个南亚传统中汲取灵感却拒绝标明出处。今年早些时候,Reformation与H&M的春季设计就因服装明显带有南亚服饰特征而引发文化挪用争议。两家品牌随后作出澄清——H&M否认指控,Reformation则称设计灵感来自合作模特的私服。
就在两周前,迪奥也因巴黎新品系列中一件金象牙色千鸟格外套遭到批评。业内人士指出该设计采用了印度北部传承数百年的金属刺绣工艺”mukaish”,但整个系列完全未提及工艺渊源与印度文化。BBC已联系迪奥寻求置评。
文化借鉴的边界:尊重与商业现实的博弈
部分专家指出,并非所有从文化中汲取灵感的品牌都怀有不当意图——全球设计师始终从不同传统中调用美学元素,将其推向世界舞台。在高度竞争的时尚产业中,有观点认为品牌往往缺乏足够时间深思其选择带来的文化影响。
但批评者强调,任何文化借鉴都必须以尊重和认可为前提,尤其是当这些创意被强势国际品牌改头换面并以惊人高价出售时。《Voice of Fashion》主编Shefalee Vasudev表示:”给予应有的认可是设计责任的一部分,这是设计学院的必修课,品牌需要补上这一课。”她补充道,忽视这点就是”对品牌声称热爱的地区实施文化漠视”。
印度奢侈品市场的双重面相
尽管对印度奢侈品市场规模评估不一,但该地区被普遍视为重要增长极。波士顿咨询集团分析师预测,到2032年印度奢侈品零售市场规模预计将翻番至140亿美元。在持续扩张的富裕中产阶级推动下,全球奢侈品牌正将印度视为关键市场,以期弥补其他地区的需求疲软。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持乐观态度。咨询公司Technopak董事长Arvind Singhal指出,多数品牌对印度市场看似冷淡的主因,是仍不认为其能成为高端时尚的重要市场。近年来大城市虽涌现出多家设有奢侈品旗舰店的高端商场,但客流量始终有限。
“对大多数印度人而言,普拉达等品牌依然毫无意义。超级富豪阶层虽有需求,但几乎不存在首次消费客户。”Singhal先生分析道,”这样的市场规模根本不足以支撑业务,导致品牌很容易彻底忽视这个地区。”
来自德里的时装设计师阿南德·布尚对此表示认同。他指出,传统上印度一直是生产中心而非潜在市场,巴黎和米兰一些最昂贵的品牌都雇佣印度工匠制作或刺绣服装。”但这仍然不意味着你可以毫不顾忌地挪用一种文化,在不了解其历史和背景的情况下将其包装成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商品,”他补充道。
布尚表示,这种不满并非针对某个特定品牌,而是多年来累积的情绪。在他看来,最令人难忘的失误发生在2011年卡尔·拉格斐”巴黎-孟买”高级手工坊系列发布会上。该系列包含纱丽式连衣裙、尼赫鲁领夹克和华丽头饰等设计。
许多人称赞这是文化合作的典范,但也有人认为该系列过度依赖刻板印象,缺乏对印度文化的真实呈现。
然而也有人认为,没有品牌能承担忽视印度市场的代价。”我们或许不像中国那样是增长最快的奢侈品市场,但拥有不同品味和抱负的印度年轻一代正在重塑奢侈品格局,”在线奢侈品商店Tata CliQ Luxury的主编诺尼塔·卡拉表示。
就普拉达事件而言,卡拉认为该品牌似乎犯了一个”真正的疏忽”,从其纠错力度可见一斑。在她看来,这反映出一个更广泛的问题——由同质化群体运营的西方品牌,最终会通过外来视角看待世界其他地区的消费者。
“缺乏多样性是时尚产业最大的盲点,品牌需要雇佣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来改变现状,”她说,”但他们对印度传统的热爱和尊重是真诚的。”
文化挪用问题具有高度复杂性,网络上的相关争论既显得夸大其词,又发人深省。尽管不存在简单的解决方案,但许多人认为围绕普拉达品牌的舆论风暴,已成为要求品牌方和设计师承担更多责任的重要契机——这些时尚从业者长期以来几乎从未受到质疑。
对印度而言,这同样是反思如何保护本土文化遗产并推动其发展的良机。织工们需要耗费数周乃至数月才能完成一件杰作,但他们往往在恶劣环境中工作,既得不到合理报酬,其作品也缺乏国际知识产权法的保护。
“我们未能给予本国工匠应有的尊重与认可,放任他人肆意剽窃,”瓦苏德夫女士指出。致力于推广传统工艺的非营利组织Dastkar主席莱拉·蒂亚布吉表示:”问题还在于印度文化遗产过于丰富,存在着数百种工艺技术和传统——每种工艺都拥有延续数个世纪、不断演变的图案体系。”
“我们会为一双全刺绣juthis(传统鞋履)讨价还价,却毫不犹豫以十倍价格购买耐克运动鞋——尽管后者是流水线产品,而每双juthi都凝聚着手工艺人的独特匠心,”她补充道。蒂亚布吉警告,只要这种现状持续,外国设计师和经销商就会继续剥削行为。
她强调:”唯有当我们真正尊重并珍视这些传统工艺,同时掌握反制剥削的法律武器时,实质性改变才会发生。”
【本文精选自BBC,原文链接: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gmwnlnrd1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