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精英社交场所的变迁:从殖民俱乐部到现代会所
数十年来,印度精英阶层一直流连于殖民时期遗留的私人俱乐部和体育协会,这些场所遍布该国大城市最豪华的社区、山地度假区和兵站小镇。这些极具”英伦”特色的封闭空间配备着侍应生、管家、深色红木内饰和严格的着装规范,专为特权阶层保留——那些游走于权力走廊的老牌富豪们,包括商业大亨、高级官僚、昔日王公、政界人士或武装部队军官。
这里长期是印度权贵的社交圣地,他们通过雪茄或壁球建立社会资本,在高尔夫球叙中敲定商业交易。如今,在这个急于摆脱殖民历史的国家,这些场所却显得格格不入,恍如隔世遗存。
随着亚洲第三大经济体孕育出新一代财富创造者,一种更现代、更随意的私人会员制俱乐部模式正在兴起——这折射出印度正在经历的经济与人口结构的深刻变革。这里正成为新贵阶层社交与经商的新据点。
国际连锁Soho House瞄准印度新兴精英市场
旺盛的市场需求正推动国际连锁品牌Soho House在未来数月于德里和南孟买新增两处会所。六年前其在孟买地标朱胡海滩开设的首家面海俱乐部已取得巨大成功,成为众多抢滩印度蓬勃市场的俱乐部新贵之一。
这家源于90年代中期伦敦的俱乐部,最初是为打破帕尔摩街上传统绅士俱乐部的陈规而生。其开创性地提出全新理念:为在旧贵族圈层中格格不入的创作者、思想家和创意企业家打造更随性的社交空间。
三十年后,印度科技创业经济的繁荣催生的新贵阶层,为Soho House提供了绝佳的市场机遇。”印度年轻财富正在增长,新兴企业家亟需自我展示的平台,”亚洲区总监凯莉·沃丁汉姆向BBC表示,”新富群体对传统体育俱乐部的服务提出了全新需求。”
与传统俱乐部不同,Soho House不以家族背景、社会地位、财富或性别作为准入标准。会员可在此逃离孟买喧嚣,享受屋顶泳池、健身房、私人放映厅及多元美食。更重要的是,这里汇聚了潜在导师、投资人等优质人脉资源,提供技能学习与行业活动机会。
青年电影人瑞玛·玛雅坦言,在这个”连咖啡馆角落都要争抢”的城市,俱乐部会员身份让她得以接触宝莱坞核心圈层——这对”没有世袭特权”的从业者而言通常遥不可及。
事实上,传统体育俱乐部长期将创意从业者拒之门外。已故宝莱坞传奇费罗兹·汗曾申请加入孟买某俱乐部,却因演员身份遭婉拒。据说这位影星当时反讽道:”若看过我的电影,你们该知道我算不上好演员。”
而如今,Soho House会刊封面正骄傲展示着会员——宝莱坞明星阿里·法扎尔的身影,形成鲜明对比。
印度新兴会员制俱乐部崛起:现代奢华圣殿背后的经济逻辑
除了更现代的民主氛围外,这些俱乐部需求旺盛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传统体育俱乐部的稀缺性——后者至今仍备受追捧。Axon Developers最新发布的私人俱乐部兴起报告指出,大多数传统俱乐部的等候名单”可能长达数年”,其供应量远不能满足该国”新一代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创意天才和企业高管”的需求。
这种供需失衡催生了二十多家新俱乐部在印度开业,包括Quorum和BVLD等独立品牌,以及由瑞吉、四季等全球酒店集团支持的俱乐部。据Axon Developers预测,未来几年还将有至少六家新俱乐部开业。
报告显示,该市场正以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长,新冠疫情成为重要转折点——富裕阶层开始刻意回避公共空间。尽管这些新空间通过进步的会员政策和对艺术、文学及独立音乐的支持实现了显著变革,但Axon指出它们本质上仍是”现代奢华圣殿”:仅限受邀或推荐入会,会费高达大多数印度人月收入的数倍。
以Soho House为例,其年费达32万卢比(约合3700美元)——远超普通人的承受能力。变化在于会员资格现在取决于个人成就和未来潜力,而非家族血统。新晋白手起家的精英取代了世袭贵族,但对普通中产阶级印度人而言,这仍是遥不可及的领域。
某种程度上,会员制俱乐部的兴起折射出印度经济自由化后的发展轨迹——当这个国家向世界敞开大门并抛弃社会主义锚点时,经济开始狂奔,但富豪成为最大受益者。在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该国奢侈品市场蓬勃发展,而普通商业街却面临需求疲软——多数印度人的消费能力仅够维持基本生活。
但不断壮大的新贵群体带来了巨大商机。印度79.7万高净值人群数量预计将在几年内翻番——虽然只占14亿人口的极小部分,却足以推动为富豪打造休闲、社交与奢华生活新天地的事业增长。
【本文精选自BBC,原文链接: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x2nwp9z39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