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起,美国持续收紧法规以防范竞争对手涉足其敏感领域——从半导体到电信行业的多领域投资均遭封锁。但此类规则并非始终如此严苛。

2016年,长期报道美国情报系统的资深记者杰夫·斯坦恩获得线报:一家专为联邦调查局和中情局特工提供责任险的小型保险公司已被中资收购。“知情者直接致电问我:‘你知道为情报人员承保的保险公司已归中方所有吗?’”他回忆道,“我当时震惊不已!”

2015年,这家名为Wright USA的保险公司被复星集团悄然收购。该私营企业被普遍认为与中国领导层关系密切。

美方的担忧立即显现:Wright USA掌握着众多美国顶级特工与情报官员的个人详细信息。随着该公司及其母公司Ironshore归入中资,无人知晓哪些人可能接触这些敏感数据。

Wright USA并非孤例。

BBC独家获取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国有资本如何持续流入发达国家,收购美国、欧洲、中东及澳大利亚的各类资产。

过去二十年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海外投资国,使其具备主导敏感产业、机密及关键技术的潜力。北京当局将其海外支出的具体金额与流向视为国家机密。

针对Wright USA的交易细节,斯坦恩指出:“从法律层面而言完全合规,可谓公开操作。但由于北京政商界的深度交织,这些信息实质上将被中国情报机构掌握。”

中国政府深度参与了这笔交易:BBC获得的新数据显示,四家中国国有银行通过开曼群岛渠道提供了12亿美元(约9.12亿英镑)贷款,助力复星完成收购。

斯坦恩的报道在《新闻周刊》发表后,华盛顿迅速作出反应:美国财政部下属的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立即启动调查。此后不久,该公司被再度转售——回归美资手中,具体由谁主导此次售回尚不明确。

复星集团及现持有Wright USA的Starr Wright USA公司均未回应BBC的置评请求。

美国高层情报来源证实,Wright USA收购案正是促使特朗普政府于2018年收紧投资法规的典型案例之一。

当时鲜有人意识到,这类国家支持的投资行为,实为北京在全球各大洲进行资产收购的宏观战略组成部分。


援助数据执行主任布拉德·帕克斯表示:”多年来,我们一直以为中国几乎所有的资金都流向了发展中国家。因此当我们发现实际上有数千亿美元正流向美国、英国和德国这些我们眼皮底下的地方时,感到非常震惊。”该研究实验室位于弗吉尼亚州,专门追踪各国政府的海外支出,隶属于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威廉与玛丽学院,经费来自全球各国政府及慈善组织。过去十二年间,中国始终是其重点研究对象。

这项历时四载、动员120名研究人员完成的课题,首次系统梳理了中国全球范围内的政府支持投资。尽管BBC获得了独家前瞻权限,该机构所有数据集均向公众开源。核心发现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海外支出总额达2.1万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与富裕国家之间的分布大致均等。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21世纪中国中心主任史宗瀚指出:”中国拥有世界前所未有的金融体系。”他补充道,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规模超过美国、欧洲与日本的总和。这种体量加上北京对国有银行的管控力度,赋予了其独特优势。”政府既控制利率又引导信贷流向,”史宗瀚强调,”这只有在实施严格资本管制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而其他国家无法长期维持这种管控。”

对发达经济体的部分投资旨在获取稳健回报,另一些则契合中国政府十年前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该蓝图明确要求在今年内主导机器人、电动汽车及半导体等十大前沿产业。通过资助海外重大投资,北京意图将关键技术引入国内。

全球对该计划的警觉导致中国不再公开提及它,但维克多·史表示该计划作为指导战略”仍然非常活跃”。他指出:”各类计划仍在持续发布,包括人工智能规划与智能制造规划。然而所有计划的母版仍是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在上月召开的一次中共重要会议上,中国领导人设定了加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将持续贯彻至2030年。

AidData新发布的数据库凸显了中国海外支出与2015年确定的十大重点领域的契合度。BBC早前报道详细披露了中国政府如何资助收购英国半导体公司。在美国、英国等主要经济体因韦莱韬睿等收购案措手不及后,各国均已加强投资审查机制。

AidData专家布拉德·帕克斯指出,发达国家政府最初未能意识到,中国在各国的投资实为北京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表面看来,他们以为这只是中国企业的个体行为,”他分析道,”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逐渐认识到实际上是北京的党政力量在幕后提供资金支持。”

但必须强调的是,此类投资收购行为完全合法,即便有时会通过空壳公司或离岸账户进行操作。中国驻伦敦大使馆向BBC表示:”中国政府始终要求海外经营的中企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并一贯支持基于互利原则开展国际合作。中国企业不仅为全球民众提供优质产品服务,更为当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就业创造作出积极贡献。”

AidData数据库显示中国投资模式正在转变,北京政府资金正流向决定欢迎中国投资的国家。荷兰围绕安世半导体——一家陷入困境的中资半导体企业——的争论正是例证。该案例同样出现在AidData数据库中:2017年中国国有银行曾提供8亿美元贷款助力中资财团收购安世半导体,两年后所有权转移至另一家中企闻泰科技。

安世半导体的战略价值在荷兰政府今年9月接管其运营时凸显。荷兰政府表示,部分担忧在于安世半导体的技术可能通过闻泰科技体系转移至其他部门。这一果断举措导致安世半导体实质上被一分为二——荷兰业务与中国制造体系实现分离。


安世半导体向BBC证实,其中国业务已脱离公司治理框架运营,且拒绝执行总部指令。该公司表示乐见中国承诺恢复对全球市场关键芯片的出口。

海牙克林根代尔研究所研究员夏雪·马丁指出,许多荷兰人对政府处理此事的方式感到意外,因为该国历来谨慎处理对华关系。”我们素来是凭借开放贸易、自由贸易取得成功的国家,这体现了荷兰政策中商人治国的一面,”她表示,”直到最近我们才意识到,地缘政治实际上迫使我们必须制定更多产业政策、实施投资审查机制,而过去对这些关注甚少。”

马丁明确表示,人们很容易陷入过度担忧的境地——与中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开展大规模商业往来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危险在于将中国塑造成铁板一块的形象,似乎他们全体目标一致,都要与欧洲和美国为敌,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她强调,”大多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仅仅想要盈利。它们希望被视作普通企业,而不愿在欧洲遭遇如今这种负面评价。”

当中国在涉足敏感领域的投资计划中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时,这是否意味着相关领域的主导权争夺已成定局?

“不!这将是一场多轮竞赛,”布拉德·帕克斯断言,”仍有众多中国企业试图进行此类收购。不同之处在于,如今它们需要接受更严格的外资来源审查。”

“中国正在采取行动。它不再是追随者,而是引领者,是节奏制定者。但我预计七国集团成员将化被动为主动,从防御转向进攻。”


【本文精选自BBC,原文链接: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4g311jn1m9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