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面临诸多经济挑战,政府希望新一代消费者为整体利益增加开支,但说服工作收效甚微。官方指出全社会消费不足制约经济增长,而应届毕业生比多数群体更有理由保持谨慎。

青年失业率持续徘徊在20%左右,在职者担忧失业风险,叠加持续发酵的房地产危机,使得购房目标——尤其在大城市——对许多人而言遥不可及。这种不确定性促使中国年轻一代转向节俭生活,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极简生存指南”。

自称为”张小米”的24岁全职博主向BBC表示:”我的工作就是推广极简生活方式”。她的视频展示用普通香皂完成全身清洁、拒绝昂贵护肤品,并在商场测评宣称”经久耐用”的包袋服饰。通过在小红书平台向9.7万粉丝推广商品获得收入,她坦言:”希望更多人认清消费陷阱,通过储蓄减轻生活压力”。

另一些人则专注预算饮食。网名”北漂小草”的29岁青年持续分享低成本烹饪视频,声称每餐仅需0.5美元。他向粉丝透露:”作为农村普通青年,既无学历优势又无人脉资源,必须为美好生活奋力打拼”。目前其在电商公司就职,声称凭借极端节俭的生活方式,六年储蓄已超18万美元。

当被问及是否要求未来妻儿延续这种生活模式及最终目标时,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

中国素有”不可阻挡的经济体”之誉,既能经受住疫情冲击,也能抵御前总统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但分析人士指出,若不能提振国内消费,中国将面临重大的长期挑战。

与美国民众累积信用卡债务的情况相反,中国面临的挑战恰恰相反。民众本就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当感知到前路艰难时,这种倾向只会加剧。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承诺扩大居民消费,但家庭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仍仅为39%左右,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约为60%。

部分问题在于,当下年轻人比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更为悲观。”现阶段赚钱对我更重要,实际上我需要开拓收入来源并削减开支,”北京中心城区一位年轻女性告诉BBC。她补充道,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她的薪资已被削减。”我换了工作,收入不如从前。而且不知道这份新工作能维持多久。这样的经济环境让人沮丧,因为我们收入不高,找工作本身也不容易。”

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不仅加剧了不安情绪,更让经营困难的雇主得以轻易降薪——工人们面临的选择是要么接受更低薪酬,要么投身竞争极度激烈的就业市场。

另一位20多岁的年轻男性表示,基层岗位确实存在,但在专业领域找到体面工作却很困难。”我有些朋友失业后仍住在家中求职,”他说,”他们在大学主修的专业从金融服务到产品销售应有尽有。当前经济不太景气,我希望情况能好转,让大家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当被问及对此的预期时,他坦言:”我并不乐观。”

中国应届毕业生面临的核心困境在于,国家正处于从廉价商品大规模制造向高科技经济转型的艰难时期。牛津大学中国中心访问学者乔治·马格努斯指出,许多新兴产业并不需要大量劳动力。他引用北京两家大型招聘机构的数据显示,大量大学毕业生(甚至包括硕士学历者)正在从事外卖配送工作。

“这反映出高等教育培养的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马格努斯分析道,”推动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领先发展的政策客观上无助于缓解现状,因为至少现阶段这些技术会抑制就业机会——科技产业本质上并非劳动密集型。”

瑞典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员海伦娜·洛夫格伦长期研究中国消费模式。她认为,在地缘政治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的时期,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向优先发展产业注入资金及聚焦海外销售的模式。她表示:”中国人的储蓄多于消费,而要推动经济发展,消费所需占的比重应超过当前水平。中国的经济由出口和投资双重驱动,但目前这两大板块体量过大,难以维持经济健康发展。”

这本质上是经济失衡问题。举例而言,若中国突然面临出口收入大幅缩减,是否具备相应手段通过财政政策激活庞大国内市场的消费潜力?部分观察人士对中国共产党提振内需的决心存疑。

过去数十年来,中国依靠投资和出口模式实现经济腾飞,但该模式正面临重大挑战:通货紧缩。潜在消费者往往等待商品进一步降价。以年轻夫妇购置新沙发套装为例,持币待购显然是更明智的选择。当越来越多消费者推迟大额消费时,企业更可能被迫降价,进而形成”越降价越观望”的恶性循环。

商品降价看似利好,但通缩压力可能导致企业倒闭,拖累整体经济增长。破解之道在于激发20-30岁年轻消费群体的乐观情绪,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或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或可奏效。尽管政府已推出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等激励措施,但消费市场未见明显回暖。

网络意见领袖张女士指出,审慎消费观念已深度融入中国文化基因。”我祖父那代人崇尚勤俭节约,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早已刻进中国人的骨子里。”她如是说。

【本文精选自BBC,原文链接: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x2pvlvdve7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