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首尔富裕的大峙洞社区,咖啡店老板玄成柱(Hyun Sung-joo)面临着一个难题。他的咖啡店时常会迎来”自习族”(Cagongjok)——这个词汇特指那些喜欢在咖啡馆学习或工作的韩国年轻人,但容忍度终究有限。他向BBC透露,最近有位顾客带着两台笔记本电脑和一个六孔插线板,在他的咖啡馆里搭建了临时工作站,给所有设备充电——整整待了一整天。
“最后我只能把电源插座全部封起来,”他说,”大峙洞的租金高昂,如果有人整天占着座位,咖啡馆很难经营下去。”这种”自习族”文化现象在韩国十分普遍,尤其在学生和上班族聚集的区域。相比英国等西方国家——咖啡馆里多数人是来社交的,学习工作者往往被包围在闲聊人群中——韩国自习族占据咖啡馆的规模要庞大得多。
本月韩国星巴克发出警示,少数顾客的行为已经超出正常范围:有人带来台式显示器、打印机,用物品分区占用桌面,或者长时间让座位处于无人看管状态。这家连锁咖啡巨头现已发布全国性指引,旨在遏制”少数极端情况”——那些精心搭建的临时工作站或长时间空置座位影响了其他顾客的体验。
星巴克表示员工不会要求顾客离开,但会在必要时提供”指引”。声明中还提及以往因顾客遗留物品导致的盗窃案例,称新指引是”迈向更舒适门店环境的一步”。不过对于普通自习族而言,这些措施似乎并未构成阻碍。近年来星巴克对他们而言几乎是避风港般的存在,如今依然如此。
周四傍晚的首尔江南区,一家星巴克分店里安静地聚集着埋头于笔记本电脑和书本的学习者。其中包含一位18岁的辍学生,她正在准备韩国大学入学考试”修能”(Suneung)。”我通常上午11点到店,一直待到晚上10点,”她告诉BBC,”有时会把东西留在座位上就近吃饭。”
自8月7日新规实施以来,BBC记者多次探访星巴克门店虽未发现大型设备,但确实观察到有顾客使用笔记本电脑支架、外接键盘和鼠标。部分顾客仍然长时间让座位处于空置状态,桌面上散落着笔记本电脑和书籍。当被问及新限制措施是否带来显著变化时,韩国星巴克向BBC表示”目前难以确认”。
外界对星巴克此举的反应褒贬不一。大多数人欢迎这项政策,认为这是恢复咖啡馆正常使用方式的早该采取的举措。那些为放松或交谈而光顾星巴克的顾客尤其如此,他们表示由于”自习族”的存在很难找到座位,而压抑的氛围常常让他们不敢自由交谈。也有人批评该规定越权,认为这家连锁品牌放弃了先前的不干预政策。
这反映了韩国社会关于”自习族”的更广泛公共讨论——自2010年该现象随着连锁咖啡店扩张兴起以来,争议持续发酵。根据国税厅数据,韩国咖啡店数量过去五年增长48%,已接近10万家。招聘平台Jinhaksa Catch近期对2000多名Z世代求职者的调查显示,约70%的受访者每周至少会在咖啡馆学习一次。
处理”霸座”及相关问题需要微妙平衡,面临同样困扰的独立咖啡馆采取了不同策略。经营咖啡馆15年的店主玄先生表示,虽然遇到过顾客携带多个电子设备搭建工作站的情况,但此类极端案例仅占2%-3%:”大多数人都很体贴,长时间停留时会额外点单,我完全接受。”他的咖啡馆同时被当地人用作交谈或私人辅导场所,只要尊重共享空间,仍然欢迎自习族。部分连锁品牌甚至通过提供电源插座、独立书桌和延长停留时间等方式迎合需求。
但其他店家采取了更严格措施。全州某咖啡馆老板金先生(应要求匿名)在多次收到空间被垄断的投诉后,推出了”禁止学习区”政策:”两人会占用十人座位,有时外出用餐后继续学习七八小时。我们最终张贴告示明确这是交流空间而非学习场所。”目前他的咖啡馆对学习或办公者设限两小时,该规定不适用于单纯喝咖啡的常客。金先生表示:”制定该政策是为预防顾客间潜在冲突。”
那么,这一趋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何众多韩国人选择在咖啡馆而非图书馆、共享办公空间或家中工作学习?对有些人而言,咖啡馆不仅是环境空间,更是获得心灵归属的场所。
29岁的牟裕珍(音译)向BBC讲述了她在寄养家庭成长的经历:”家从来不是安全的港湾。我和父亲住在狭小的集装箱里,有时他会从外面反锁房门,把我独自关在屋内。”即便成年后,她仍难以忍受独处:”每天醒来我就直奔咖啡馆。尝试过图书馆和自习咖啡馆,但总感到窒息。”后来牟女士甚至亲自经营了一年咖啡馆,希望为与她相似的人群提供安心学习停留的空间。
安山大学研究终身教育逾二十载的崔罗永教授认为,”咖啡馆族”是韩国高度竞争社会塑造的文化现象。”这是由我们构建的社会催生的青年文化,”她告诉BBC,”多数咖啡馆族可能是求职者或学生群体。他们承受着来自学业、职业不稳定或居住条件(无窗无学习空间)的多重压力。”她补充道:”从某种意义上,这些年轻人是公共学习空间缺失的体制受害者。他们或许被视为扰客的存在,但本质上是社会结构的产物。”
崔教授指出当下亟需创建更具包容性的空间:”若要以务实态度接纳这种文化,就需要制定咖啡馆学习规范、营造适宜环境——在避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实现共存。”
【本文精选自BBC,原文链接: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80d9e8ep7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