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食海外崛起:新加坡成文化输出前沿阵地
漫步新加坡梁 Seah 街,你能品尝到:来自中国西南大都市重庆的麻辣烤鱼,铺满令人舌尖发麻的花椒与辣椒;源自北方遥远新疆、撒满孜然的羊肉串;以及南方广西著名河域孕育的螺蛳粉,那火辣的滋味令人难忘。
在中国本土市场取得巨大成功与激烈竞争的推动下,中餐正在海外迎来高光时刻。这一点在新加坡尤为明显——在这个多元文化国家,华裔人口占比超过四分之三。
考虑到中国软实力似乎正处于上升期(风靡全球的Labubu潮玩、人形机器人和未来感城市都给旅行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一趋势并不令人意外。拥有数百年历史的精致中餐烹饪艺术,虽未被列入北京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重点清单,但在日益强势的中国努力赢得世界好感的当下,一桌盛宴或许正是其最有效却被低估的吸引力。
品牌出海新跳板
中国星巴克挑战者瑞幸咖啡于2023年3月在新加坡开设首家海外门店,两年间门店数量已突破60家。上月,该连锁品牌更在纽约连开两店登陆美国市场。
目前包括瑞幸在内的五大中国品牌在新加坡运营着124家门店,较2023年翻倍。证据随处可见:商场、公交与地铁站里,明亮的大型广告展示着辣椒点缀的菜肴,有时还配以中国成语。
从成熟连锁到夫妻小店,再到打破刻板印象的时尚餐厅,这些品牌都选择先在新加坡腾飞,继而向东南亚乃至全球跃进。中国现代史学者杜博思指出:”在新加坡的成功是概念验证,能向潜在投资者证明品牌已具备全球化实力。”
新加坡成为中国餐饮品牌国际化试验场
这个城市国家堪称新晋餐厅的绝佳落脚点。其多元文化特质使其成为涵盖南亚至欧洲风味的绝佳试菜厨房。更重要的是,新加坡作为交通枢纽,用杜布瓦先生的话说,”饮食几乎成为国民消遣:人们专程为美食而来新加坡。”
在这里,食客们将发现超越饺子和火锅的中餐新图景。这股中餐新浪潮背后的创业者们,正试图向世界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广博与多元——而且必须原汁原味。新加坡的访客中不乏深谙中餐精髓的华裔群体,他们不仅来自中国,更来自曼谷、吉隆坡、马尼拉、雅加达等地。
湖南餐饮连锁”农耕记”的市场总监王克莱尔指出:”辣味绝非千篇一律。”该品牌以湘菜闻名,其特色在于”通过发酵辣椒实现的醇厚回味”,区别于”川菜的麻辣或黔菜的酸辣”。
在中国开设超百家门店后,农耕记于2023年末将海外首站落户新加坡,迄今已在此增设6家分店,在马来西亚布局5家,加拿大1家,目前正谋划进军泰国、日韩及美国市场。这印证了全球市场对中国辣椒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个趋势想必会让湖南籍的前领导人毛泽东欣慰,他坚信”不吃辣椒不革命”。
对于口味温和的食客,餐桌上还有丰富选择:馒头、红肉、腌菜、米饭、时令小炒以及鲜甜海味。相较于19-20世纪海外移民开设的简陋中餐馆提供的”西式中餐”,这些正宗风味无疑展现了截然不同的美食维度。
中餐全球化:从”左宗棠鸡”到文化沉浸式体验
为适应当地口味而简化的美式中餐”橙子鸡””杂碎”,英式中餐”炒面””糖醋鸡球”等非正宗菜品,在扶霞·邓洛普的新书《宴会邀请函》中被描述为”遮蔽了中国饮食文化多样性与精妙性的认知迷雾”。这位毕生研究中国烹饪的英国美食作家指出,这些高度本土化的虚构菜品扭曲了中餐的本真面貌。
长期以来,”中餐馆综合征”的刻板印象——一种带有排外色彩的误解,认为中餐因大量使用添加剂(尤其是味精)会导致身体不适——持续影响着海外中餐形象。最新研究表明味精并不会引发不适,尽管早期中餐馆可能使用调味捷径,但使用添加剂在餐饮业并非中餐独有。
随着海外华人社群壮大,全球主要城市出现越来越多坚持正宗口味的中餐馆,这与当地食客日益开放的味觉体验形成良性互动。绿茶餐厅集团副总裁托马斯·陶回忆,2010年代在纽约求学时,中式高端餐饮仍属罕见,”但美国人却愿意为日本刺身支付高价”。如今这家拥有400余家分店的浙江菜连锁企业,本月将在新加坡开设首家海外分店,主打东海海鲜与江南羹汤。
新一代中餐正突破单纯的食物范畴,向”沉浸式文化体验”升级。在绿茶餐厅,食客们围坐西湖景观中的船型餐桌,耳畔萦绕着古筝琴韵。”我们希望通过美食载体,扭转’中餐廉价’的偏见,促进文化认同。”陶先生表示。
去年在纽约开业的”川巷”则另辟蹊径,以20世纪初成都老街巷的市井烟火为灵感,再现川人围坐饕餮的巷弄文化。正如饮食承载着民族记忆,当亲身探访受限时,餐桌便成为理解异域文明的最佳窗口。
在当下中国与西方强国及周边国家战略利益频现摩擦的背景下,这场源自舌尖的文化外交,能否成为软化国家形象的温柔力量?
邓洛普在其著作中引用读者建议称,北京若将”存在争议的海外孔子学院转型为高端中餐馆”,或能更有效施展软实力。当前中国正面临多重国际压力:特朗普关税大棒、所谓间谍指控,以及世界对其经济实力的警惕。
就连中餐连锁的出海浪潮也已引发新加坡本土业者的忧虑——他们怀疑自己能否跟上这种节奏。中国本土激烈竞争与消费降级正迫使这些连锁品牌出海,而其扩张步伐展现出惊人野心:它们携带着稳定供应链、营销智慧,以及牺牲利润的资本实力。
这些品牌有着标准化战术:先以免费会员折扣吸引顾客,用餐时提供无限续杯的茶水、蘸料和腌菜。最具杀伤力的是——与新加坡多数餐厅不同,餐后急需的纸巾在这里免费供应。
这并非中国成功模式首次在东南亚邻国引发焦虑,从服装到电子产品,类似剧情已多次上演。但有人认为,美食或能成为缓和剂。”中国人对饮食文化有着深厚自豪,这本身就是强大的外交载体,”新加坡美食咨询机构WeMedia总监任飞表示。他特别提到1971年乒乓球推动中美破冰的历史:”中餐很可能成为新时代的乒乓外交。”
【本文精选自BBC,原文链接: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y4dk1z02w7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