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于今年8月首次宣布面向科技领域外籍专业人才的新型签证时,这一政策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自上周印度媒体将其称为”中国版H-1B签证”后,于本周三正式实施的K签证骤然成为舆论焦点。H-1B是美国面向技术人才的工作签证,上月曾遭到特朗普行政令的限制。印度人始终是H-1B签证的主要持有群体,近年来占比超过七成。
印度媒体的报道在中国引发广泛转载,激起公众对引进外籍人才可能加剧就业市场疲软态势的忧虑——在传统上并非外籍专业人士主要移民目的地的中国,此类担忧情绪尤为显著。尽管该签证是否真正允许外籍人士在华就业,抑或仅为简化入境手续,目前仍未有定论,但这并未阻止中国社交媒体数万用户对此政策的批评声浪。
“我国本科毕业生数量如此庞大,硕博人才更是不胜枚举。本土人才已然过剩,为何还要引进外国高校毕业生?”一条网络评论质问道。另有微博用户表示:”各类人才计划不断推出,促使大学生相互竞争,但最终竟都不及一本外国护照。”
部分讨论聚焦于政府能否真正引进高标准人才,并质疑外籍人士能否适应中国大陆生活,其中提及语言障碍与严格管控的政治体制。评论区内同时涌现排外主义与种族歧视言论,其中不少直指印度公民。
舆论反弹如此激烈,致使官方媒体不得不介入平息风波。《环球时报》周一发表评论文章,称该计划将”让世界看见新时代中国更加开放自信的形象”。《人民日报》周二则刊登题为《误读K签证只会误导公众》的评论,文中强调:”当中国踏上世界舞台中央时,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目前尚不清楚该计划的具体细则,但中国政府表示其适用于STEM领域(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专业人才。官方将其描述为”适用于教育、科技、文化以及创新创业交流活动”的签证类型。
在8月的政府新闻稿中,官方明确K签证申请人应”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拥有STEM专业学士及以上学位,或在这些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但文件未就年龄要求及符合条件的高校范围提供具体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外籍专业人才申请该签证无需本地雇主担保,并在入境次数、有效期和停留期限方面享有更高灵活性。
尽管官方媒体试图缓解公众疑虑,但始终未明确解释该签证涵盖的具体活动范围,未能解答许多人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否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人士在华工作?
《环球时报》本周稍早刊文指出,K签证不同于H-1B签证,强调其”并非简单的工作许可”。《人民日报》亦发表评论称,该签证将”为外籍青年科技人才来华工作生活提供便利”,但明确表示”不应将其等同于移民签证”。
中国外交部表示,驻外使领馆将陆续发布签证实施细则,但未公布具体时间表。
随着美国从国际人才和游客首选目的地的位置上后退,中国正在抓住这一势头,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正式推出K签证——尽管推出时间早在两个月前就已确定——恰逢特朗普政府大幅提高H-1B签证项目申请费用,此举已在印度和中国等美国技术工人最大来源国引发强烈反响。这只是中国吸引外国人赴华旅游、从事研究或经商更广泛努力中的最新一步。
截至7月,中国已与75个国家签署了免签协议,为外国游客赴华提供便利。中国吸引顶尖学者的努力已促使一些知名学者离开美国机构,加入中国大学。《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写道:”在一些国家向内转、排斥国际人才之际,中国敏锐地抓住了这一重要机遇,及时出台了相关政策。”
但专家表示,这一举措并非没有局限性。商业情报平台”亚洲简报”的编辑朱莉娅·因特雷塞表示,网络上的强烈反对反映出中国公众对所谓外国人超国民待遇的审视和批评模式。她表示,虽然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可能无法完全代表公众情绪,但这场争议凸显出”实施不仅关乎监管设计,也关乎公众沟通和国内共识的形成”。
语言是另一个障碍。近年来从美国前往中国的许多研究人员和学者都是华裔,普通话流利。但更广泛的外国人才与中国同事的沟通仍然是一个挑战——这是雇主和雇员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助理教授斯特凡妮·卡姆表示,更大的担忧是外国科技专业人士能否适应中国严格管控的政治环境。她告诉BBC:”创造力和创新在美国和许多欧洲国家的案例中表明,它们需要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蓬勃发展。但就中国目前的轨迹而言,我们看到的情况恰恰相反。”对于那些考虑搬到中国的人来说,这些外国专业人士能否在中国”找到创造创新的空间”仍然是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精选自BBC,原文链接: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vg4eeerzr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