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央行降息决策背后的经济迷局
当通胀率远高于2%的目标水平且未见回落迹象时,英国央行为何仍决定降息?这个棘手问题导致央行九人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投票结果异常接近,甚至史无前例地进行了第二轮表决。
核心原因在于,央行认为中期内就业市场对通胀的上行压力将减弱——职位空缺数量下降和失业率上升佐证了这一判断。但行长安德鲁·贝利及其团队仍需面对诸多质疑:当前通胀仍处高位,尤其显著的食品价格通胀预计将在年内持续攀升。通胀余波未平之际,11月再次降息的预期也暗藏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副行长克莱尔·隆巴代利和首席经济学家休·皮尔均投票反对降息,与行长意见相左。贝利向笔者承认,未来降息节奏存在更大不确定性,此前市场普遍预期明年将保持每季度降息一次的频率。
经济刺激成效存疑
更深层的疑问在于:过去一年五次降息为何未能显著提振经济?央行预计下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季度GDP增速仅为0.1%。不过其预测第三季度经济将回升至0.3%增长,部分得益于首相与美国达成的贸易协议提振了萎靡的出口。
全球宏观环境显然拖累了英国经济,央行指出5月对美汽车出口骤降24%的状况有望扭转。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特征是储蓄率持续高企,仍保持在疫情期间占经济总量两位数的水平。尽管薪资增速已超过通胀,消费者仍缺乏增加支出的信心——这某种程度上是高利率政策的滞后效应。
去年政府释放的消极信号进一步抑制了消费意愿。央行预测,若消费回归常态、储蓄率下降,经济增长终将显著改善。但食品价格走势预示的通胀隐忧仍未消散,且政府政策的影响正在显现:包括雇主国民保险缴款比例上调,以及全国生活工资标准提高等因素。
【本文精选自BBC,原文链接: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q6899yleg8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