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享有盛名。在求职面试中,当被问及”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这个棘手问题时,以完美主义作答是最常见的应对方式之一,既能自谦又能自夸。对许多人而言,完美主义代表着追求卓越,或是不懈努力以达到最高标准。但当这种对自身过高(有时甚至严苛)的期望反而成为前进的阻碍时,又会发生什么?

“我明白完美主义是种幻象,但我总忍不住追逐它,”25岁的阿斯旺坦言。即便在工作场合,她仍感受到压力:”我知道犯错不会导致失业,却始终觉得自己离被解雇只有一步之遥。”

健康心理学家苏拉·温德加森博士指出,这种焦虑是许多完美主义者的共同体验。她在BBC播客《复杂心理》中解释道:”低自尊往往与完美主义如影随形,因为这背后隐藏着对失败的恐惧。”这种恐惧常常助长拖延行为。阿斯旺回忆参加驾照理论考试的经历:”我太执着于一次通过,当以几分之差失利后,就再也没去补考。”那已是四年前的往事。

完美主义可能根植于个性,但童年经历、学校环境和家长期望也会塑造我们对于”足够好”的认知标准。虽然完美主义不是临床诊断病症,其影响却真实存在——从焦虑疲惫到免疫力下降等与压力相关的躯体症状。

不过专家表示,这种恶性循环可以被打破。温德加森博士建议从心理学所谓的”行为实验”入手:首先自问若结果不完美会发生什么,写下预测,然后实时验证。结果是否如预期般糟糕?这种新方法带来了哪些积极变化?或许你能因此从凌晨1点入睡提前到晚上10点,第二天感觉神清气爽。

26岁的戴娜自称”前完美主义者”,她很庆幸摆脱了这个特质。她曾为追求完美结果牺牲健康,再不愿重蹈覆辙。”我通过写日记增强对自身倾向的认知,并阅读自助类书籍,”戴娜说,”我历经艰难才学会建立应对机制,明白不该牺牲一切,也意识到完美主义并非如我过去所想是种高尚品质。”有时她内心严苛的自我批判会占据上风,最终完美主义之路导致了身心俱疲。回首往事,戴娜记得自己长期处于焦虑和高压状态。


如今我已学会满足于尽力而为,并接受自己并非总能如愿以偿——但最终结果往往已足够好,对此我现在内心很平静。

并非所有完美主义都有害。有一种被称为”精益型完美主义”的形式,侧重于设定更宏大的个人目标。当这些目标能根据环境变化调整时,往往能减轻压力并带来更积极的成果。例如运动员设定严苛目标,但受伤时会减少训练量。

但这仍存在局限性。英国心理学会2025年7月发布的研究论文指出,设定过高的目标往往导致工作时间延长,但绩效提升微乎其微。

温加森博士表示,克服这些完美主义倾向可能令人不适——但这种不适正是改变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这不应成为放弃的信号,而恰恰是应该坚持的信号,”她强调。

【本文精选自BBC,原文链接: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5yl1y5gep8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