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遏制酗酒成瘾、家庭暴力和贫困家庭经济崩溃,印度最贫困的比哈尔邦实施全面禁酒令已九年,至今仍难以评估该政策的实际成效。十月的雾霭中,BBC记者随同当地官员突击搜查私酿作坊,暴露出政策执行的显著漏洞。
武装税务官员携缉毒犬乘船横渡恒河,直扑非法酿酒窝点。抵达首府巴特那市郊后,行动组发现了由十几个金属桶组成的简陋设备——这些临时装置正将粗糖发酵成土酿酒。嵌在河岸淤泥中的酒桶仍有余温,蒸汽不断从桶中升腾。执法人员表示,该窝点数分钟前仍在运作,但私酿者已闻风逃窜。
“突击行动前总会走漏风声,”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坦言。尽管存在执法漏洞,禁酒令仍在比哈尔邦严格执行。这项于2016年由首席部长尼蒂什·库马尔在妇女团体持续呼吁下推动的法案,成为其领导的人民党联盟在本月初邦选举中赢得决定性胜利的因素之一。
官方通过大量数据彰显政策成效:法律生效以来已登记110万起案件,65万人因违规被判有罪。但细节揭示真相——其中超过99%的定罪针对饮酒者,而非私酿、销售或运输者。更关键的是,黑市酒类在比哈尔邦依然泛滥。在近期选举前六周内,全邦查获的非法酒类价值高达5.22亿卢比(约合626万美元)。
为何比哈尔邦始终无法更有效地实施禁酒令?不愿公开身份的当地警方指出,这背后存在多重因素——包括执法力量不足、走私手段日益精密,以及酒类制造商与官员之间可能存在的勾结。
“法律明确规定谋杀罪可判终身监禁甚至死刑,但这能阻止凶杀案发生吗?显然不能。”即将卸任的禁酒事务部门部长拉特内什·萨达坦言。不过他强调,当局已对至少百名参与非法酒类贸易者采取行动,并没收其财产。
税务官员苏尼尔·库马尔表示:“我们捣毁这些制酒窝点后,不出几天它们就会死灰复燃。”比哈尔邦的地理环境更使执法雪上加霜——这个内陆邦与北方邦、贾坎德邦和西孟加拉邦接壤,这些地区均允许饮酒,成为私酒主要来源地。此外,该邦与尼泊尔接壤的726公里边境线存在大量管控漏洞,官员称其已成为酒类走私的关键通道。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许多曾深受丈夫酗酒之害的比哈尔邦妇女仍坚持要求延续禁酒令。在恰普拉地区,拉尔穆尼·戴维的丈夫于2022年饮用毒酒后身亡,她表示酗酒彻底摧毁了自己的生活:“我只希望别人不再遭受这种厄运。”另一位寡妇尼图·戴维回忆丈夫死亡时泣不成声:“如果政府能彻底关闭所有酿酒厂,酒本不会继续流通。正因为持续生产,人们才能不断获取。”
巴特那AN辛哈社会科学研究所人类学家拉吉夫·卡马尔·库马尔曾参与政府禁酒研究项目,他认为双方陈述均属事实:“许多妇女和长者表示禁酒令改善了家庭经济、子女教育和营养状况,但非法贸易持续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
比哈尔邦既非印度首个也非唯一实施禁酒令的邦,多年来已有多个邦尝试过类似政策。但此类措施往往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从黑市猖獗和私酿毒酒致死案件,到消耗邦政府财力的执法困境。由于酒类税收仍是各邦政府重要财源,禁酒政策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样不容小觑。古吉拉特邦和那加兰邦自1960年与1989年分别实施禁酒令以来,至今仍在与非法酒品贸易斗争。米佐拉姆邦于1997年颁布禁酒令,2015年解禁,2019年重启禁令,随后在2022年再度放宽政策,允许本土葡萄酿制酒的产销及出口。另有部分邦在遭遇经济与行政阻力后最终撤销了禁酒令。
目前随着现任政府即将连任,比哈尔邦的禁酒政策仍将延续。但这项政策始终充满矛盾——既被部分人奉为社会改革典范,也被其他人指责收效甚微。禁酒令究竟取得了成功,还是仅仅让问题转入地下,仍是萦绕在该邦上空的未解之谜。
欢迎通过Instagram、YouTube、Twitter及Facebook关注BBC新闻印度频道。
【本文精选自BBC,原文链接: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p3de4dqvk8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