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配音技术助力外语电影打开美国市场
为美国市场寻找具有吸引力的国际电影是XYZ Films公司的重要工作内容。这家总部位于洛杉矶的独立制片公司首席运营官马克西姆·科特雷表示,美国市场对外语片向来严苛。”以往外语片只能通过艺术影院吸引纽约沿海地区的观众”,他指出这一定程度上是语言障碍所致,”美国不像欧洲那样有观看字幕或配音版本的文化传统”。
但一款名为DeepEditor的AI驱动配音系统可能改变这一现状。该技术将瑞典科幻片《守望天空》的原始音视频输入系统后,能精准调整演员口型,使其与目标语言完美匹配。科特雷评价道:”两年前首次看到技术效果时觉得不错,但最新版本简直令人惊叹。普通观众根本察觉不到这是后期处理的结果。”
今年五月,英语版《守望天空》在全美110家AMC影院上映。科特雷强调:”如果没有英语配音,这部影片根本不可能进入美国影院。现在美国观众能看到这部原本只有小众群体关注的瑞典独立电影。”据透露,AMC院线计划推广更多此类版本。
技术突破:情感同步的革命
DeepEditor由伦敦Soho区的Flawless公司研发。创始人斯科特·曼恩是曾执导《劫案迷云》《终极锦标赛》等影片的导演,他在2014年拍摄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劫案迷云》时,发现传统配音严重削弱了影片的情感张力。”当看到自己作品被翻译成其他语言时,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影视作品难以跨越文化壁垒——传统配音技术彻底改变了电影的本质。”现居洛杉矶的曼恩表示,”口型不同步,表演效果大打折扣。从电影艺术纯粹性而言,全球观众看到的其实是降级版本。”
Flawless公司基于2018年首篇研究论文提出的方法,自主开发了面部识别与修改技术。公司联合创始人斯科特·曼恩表示:”DeepEditor系统通过结合人脸检测、面部识别、特征点定位(如五官位置)和3D面部追踪技术,能精准解析演员在每个镜头中的外貌特征、肢体动作和情感表现。”该技术可在跨语言场景中完整保留演员的原始表演,无需重拍或补录,显著降低制作成本与时间。据其透露,《仰望星空》成为全球首部实现全片视觉配音的故事长片。
除实现演员外语口型同步外,DeepEditor还能将优质表演片段移植到其他镜头,或替换新台词,同时完整保留原始表演的情感内核。根据商业研究洞察机构报告,得益于Netflix和Apple等流媒体平台的爆发式增长,全球影视配音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40亿美元增至2033年的76亿美元。
曼恩未透露具体技术成本,但表示”项目差异会导致费用浮动,总体约为传统拍摄或修改方式的十分之一”。其客户已涵盖”几乎所有主流流媒体平台”。曼恩认为该技术将推动影视作品的全球化传播:”大量优秀影视作品因语言障碍无法触达英语观众,很多人排斥配音和字幕的观影体验。”
曼恩强调该技术并非取代演员,配音演员仍采用真人声优而非合成语音。”我们发现,为创意工作者提供艺术创作工具才是正确路径…这相当于赋予他们完成艺术创作的强力工具,最终服务于作品质量。这与多数科技公司的替代性方案截然相反。”
耶鲁大学电影与媒体研究助理教授妮塔·亚历山大指出,虽然AI技术能扩大影片发行范围,但用人工智能重构表演以适应非母语市场,可能会削弱语言、文化和肢体动作的独特性。
“如果所有外国电影都被改编成英语的样貌和声音,观众与异域文化的关系将变得越来越间接、人造且被净化,”她表示,”这可能阻碍跨文化认知,并降低观众对字幕版或原声版放映的支持。”
这位教授同时强调,字幕作为语言学习者、移民、听障人士等群体重要的观影工具,其被替代将引发可及性担忧。”闭路字幕不仅是权宜之计,更是为多元观众保留视听叙事完整性的重要手段。”
亚历山大教授认为,用自动化模仿取代字幕的做法,暗示着电影文化正令人不安地转向商品化和单语化。”与其思考如何让外语片更迎合英语观众,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培养愿意以影片原生形态接纳多元电影的观众群体。”
【本文精选自BBC,原文链接: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36xy6r91k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