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假装上班”在中国失业青年中兴起

付费”假装上班”在中国失业青年中兴起

没有人愿意无偿工作,更不用说付费上班了。然而在中国,向公司付费以假装为其工作的模式正在失业青年中流行,催生了越来越多此类服务提供商。

这一现象的出现正值中国经济和就业市场低迷时期。中国青年失业率持续居高不下,超过14%。面对真实工作机会日益稀缺,部分年轻人宁愿付费进入办公室,也不愿困守家中。

30岁的周水(音译)2024年餐饮创业失败后,今年4月开始每天支付30元(约合4.2美元),前往距离香港以北114公里的东莞”假装上班公司”模拟办公室。在那里,他与五位做着同样事情的”同事”为伴。”我感到非常快乐,”周先生说,”就像我们真的在团队协作一样。”

此类服务目前已出现在深圳、上海、南京、武汉、成都和昆明等中国主要城市。这些场所大多配备完善办公设施,包括电脑、网络、会议室和茶水间。参与者不仅限于枯坐,还可以使用电脑求职或尝试自主创业。每日30-50元的费用通常包含午餐和茶歇。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管理学院高级讲师Christian Yao博士是中国经济专家。他指出:”假装上班现象现已非常普遍。由于经济转型与教育就业市场错位,年轻人需要这类场所思考下一步规划,或通过临时工作过渡。模拟办公公司正是过渡性解决方案之一。”

周先生是在浏览社交媒体小红书时发现这家公司。他认为办公环境有助于提升自律性,至今已坚持三个多月。他将办公室照片发给父母后,家人对其失业状态的焦虑明显缓解。

虽然参与者可自由安排时间,但周先生通常早8-9点到达,有时直至晚11点经理离开才下班。他表示同事们已如朋友般相处——有人忙于求职时专注工作,闲暇时则聊天玩笑,下班后常共进晚餐。”我享受这种团队氛围,比加入前快乐得多。”周先生如是说。





中国”假装上班”现象:年轻人应对就业困境的无奈选择

中国”假装上班”现象:年轻人应对就业困境的无奈选择

在上海,23岁的唐小文(音译)今年早些时候在一家”假装上班公司”租用了一个月的工作位。这位去年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至今尚未找到全职工作。她的大学有一条不成文规定: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一年内签订就业合同或提供实习证明,否则将无法获得毕业证书。为此,她将办公室场景拍照发送给学校作为实习证明。实际上,她每天支付费用后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写网络小说赚取零花钱。”既然要假装,就假装到底吧。”唐小姐这样说。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项飙博士指出,中国的”假装上班”现象源于对就业机会匮乏的”挫败感和无力感”。”假装上班是年轻人为自己找到的外壳,与主流社会保持微妙的距离,给自己留出一点空间。”

东莞”假装上班公司”的经营者是30岁的飞羽(化名)。他表示:”我出售的不是工位,而是不当废人的尊严。”飞羽本人也曾经历过失业——此前经营的零售业务在新冠疫情期间被迫关闭。”那时我非常抑郁,甚至有些自暴自弃,”他回忆道,”你想要扭转局面,却无能为力。”今年四月他开始推广”假装上班”服务,一个月内所有工位就被订满,现在新会员需要申请才能加入。

据飞羽介绍,40%的客户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来此拍照向母校导师证明实习经历,少数人则是为了应对父母的压力。另外60%是自由职业者,其中不少是数字游民,包括为大型电商企业工作的人员和网络作家。用户平均年龄约30岁,最小的25岁。

官方将这些工作者归类为”灵活就业人员”,该类别还包括网约车和货运司机。飞羽认为从长远来看,这种商业模式能否持续盈利值得商榷,他更愿意将其视为一项社会实验。”我们用谎言维持体面,却让一些人找到真相,”他说,”如果只是帮助用户延长演技,我们就是温柔欺骗的共谋。只有帮助他们将虚假的职场转变为真实的起点,这个社会实验才算真正兑现承诺。”

目前,周先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提升AI技能。他注意到一些企业在招聘时明确要求掌握AI工具,因此认为获得这些技能”将更容易”找到全职工作。


【本文精选自BBC,原文链接: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dd3ep76g3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