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罐平静:功能性饮料的放松承诺与科学争议
只需啜饮几口就能获得放松——这是部分饮料公司针对减压需求推出的功能性饮品所标榜的效果。露西和塞雷娜对此深信不疑,这两位职场妈妈与许多人一样,终日周旋于事业、育儿、健身等多重压力之间。
“这些饮料当然不能消除所有烦恼,”塞雷娜坦言,”但如果能带来些许舒缓,何乐而不为?”露西则发现这类产品在情绪濒临崩溃时尤为管用:”当低强度焦虑袭来时,一罐Trip之类的饮料能帮我恢复平静。”
疗效争议
然而当某知名品牌因暗示其产品可缓解压力焦虑而被禁播广告后,这类饮品的实际效果开始受到质疑。BBC采访的营养学家指出,饮料中微量补充剂能否真正带来”禅意”值得商榷。有心理学家提出,当我们专门留出时间享用这些”小确幸”时,或许只是自我营造了平静感。
蓬勃发展的市场
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过去12个月英国超市功能性饮料销售额激增24.5%。Numerator旗下Worldpanel统计,近30%英国家庭购买过此类产品。
成分解构
不同品牌采用各异配方,常见成分包括:
- 猴头菇提取物:东亚地区常见药用蘑菇
- L-茶氨酸:绿茶红茶中的氨基酸
- 南非醉茄:亚非欧传统草药
- 镁元素:人体必需矿物质
这些成分普遍存在于健康产品中,声称具有改善情绪、增强认知等功效,但科学证据层级参差不齐。
监管警示
Trip饮料因广告暗示成分可”防治疾病”违反英国广告标准局(ASA)规定。该公司向BBC表示已按要求修改网站内容,同时强调使用”平静”一词符合行业惯例。
功能性饮料争议:专家质疑补充剂实际效果
营养师Reema Patel担忧这些饮料中的补充剂含量可能无法兑现行业宣传的情绪平衡、镇静或减压效果。她指出虽然关于猴头菇(Lion’s Mane)的研究证据不断增多,但迄今尚无结论性发现证明其实际功效。
“相关研究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她表示,”在某个较先进的临床试验中,少数受试者服用剂量达1800毫克——这至少是某些饮料含量的四倍以上。”
研究表明女性更可能消费这类补充剂,但她们并非研究的主要对象。Patel女士解释称,女性参与者研究数据的缺失部分源于月经周期和激素波动使得追踪效果”更为复杂”。
不过她认为这些饮料可作为酒精的良好替代品,并举例有客户从每晚饮用葡萄酒或金汤力转向开启一罐此类饮料来放松身心。
“我认为那些功效宣传大可持保留态度,但它们确实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专家:特定人群才可能受益
运动营养学专家Sinead Roberts博士指出,补充剂可能产生效果,但通常只针对特定人群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寻求竞争优势的高水平运动员,或缺乏某种营养素的人——对普通大众未必有效。
Roberts博士表示,若喜欢其口味”继续饮用无妨”,但若为缓解压力焦虑,”或许最好省下那两三英镑,攒到月底做个心理治疗或按摩”。
“碳酸饮料中微量的猴头菇或南非醉茄根本无济于事,”她补充道。
消费者体验:口味优先于功效
25岁的Emily May几年前在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首次接触这类饮料。她对通过饮品达到禅意状态并不热衷——单纯喜欢其口味。
“我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Emily说,”要让我平静下来,肯定需要远超一罐饮料的量。”
心理健康与饮品广告的模糊界限
在宣传产品能带来平静感受与声称这类饮品有助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一条微妙的界限。心理学家娜塔莎·蒂瓦里指出,健康产业正将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日益混为一谈”,形成了”有毒的混合物”。
她表示,消费者可能会体验到积极但短暂的情绪变化,产生愉悦感——但这未必源自产品成分,而是因为”围绕产品体验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假设你购买了一款比市面同类产品稍贵的饮品,你就会承诺安静坐下好好享用。你会欣赏那些令人愉悦平静的品牌设计,沉浸在当下环境中——实际上你体验到的,确实是繁忙日常中难得的宁静时刻。这并非虚假。”
露西和塞雷娜所渴望的正是这片刻宁静。无论科学是否支持,一罐气泡饮料确实能让她们获得几分钟的平静。
BBC新闻联系了文中提及的所有品牌。Grass&Co回应称其使命是”提供由专家配方的高强度天然适应原与维生素复合产品……所有功效声明均经过认证”。
【本文精选自BBC,原文链接: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4gdw0y4q7wo】